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燕子专列》一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们对动物的珍爱之情,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环保意识。我把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感受人对动物的珍爱之情,培育热爱动物并能与动物和谐共存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课前我出示了一幅幅动物和人友好相处、充满温馨的图片,从情感上拉近动物和孩子们的亲近感,为后来的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也与本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相呼应。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揭示了课题,对于“专列”一词我们在课前也商讨过,不一定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此我先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专列”,进而学生对燕子专列的意思也就清楚了。接着引导学生读课题进行质疑。那么学生都提到了“燕子是侯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这一问题,其实课文也就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来展开叙述的。在初读课文、认读新词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学生的诉说过程中,我也注意及时地引导,引导学生能用上大屏幕中的词语完整地来回答这个问题,屏幕中的词语我也是根据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类出示,从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当学生说得不够完整时,我注意及时引导,比如:你能加上地点就更好了等。其实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概括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环节也渗透了一种学习方法:像这样读课题,然后根据课题提出疑问,围绕着问题来读课文,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尝试运用.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提升点。不是为了说话而说话,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想象说话,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的同时,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在老师的引导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语言有所提升。
我的第一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如果你是瑞士政府的一名发言人,你会怎么来呼吁大家?因为学生的角色要在此时进行换位,在试教中也出现了学生不能及时定位自己的角色,因此我以“居民们……”给予学生一定的提示,并通过同桌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那么在试教过程中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在呼吁的过程中光让居民们行动起来,而没有说明小燕子此刻究竟遇到了怎样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呼吁就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们也想过是否在学生讨论之前就引导学生说说在呼吁时到底要呼吁哪些内容,但最后还是决定让学生先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说得更全面.在学习过程中,在呼吁时学生没有提到小燕子现在的情况,经过一步步的引导,比如:如果我是瑞士的一位居民,听到这则消息我也许不会出来,小燕子究竟怎么了呀……在这样的引导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
那么我的第二个语言提升点放在了居民纷纷走出家门寻找燕子这一段。我抓住“纷纷、四处寻找”,引导学生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我先让学生进行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与第一个说话训练点相同的地方是,我也力求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能较为具体地描述脑海中的画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只谈到看到了谁去寻找燕子,我也能及时注意引导说:那么他会到哪里去寻找呢?你能看到他的脸吗?你能看到他的手吗?你能看到他手中捧起的燕子吗……这样一步步引导,使学生的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一定提升。
其实想象说话旨在挖掘文本的留白,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进而超越文本,运动学过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2一、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抚玩荷花并睁开想象的事,称赞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盼望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景象融会,不但写出了荷花的丰姿,并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好看,又有身临其境的觉得。让学生随着教学历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怀、移情。课堂教学以情绪为纽带,变得更富勾引力,使学生的勤学精力得到造就,促使学生在勤学、乐学中渐渐明白爱,明白热爱高贵,寻求优美。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奇特的吸引力。(点)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头脑活泼,担当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存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思量到这个特别缘故原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奇妙地运用多媒体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荷花那差别平凡的美。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点)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观察画面、创设情景、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CAI课件、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点)
四、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 ……此处隐藏32701个字……自己或身边的人关心、帮助别人的事。
4.欣赏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你们听完这优美动情的歌曲,你想说些什么呢?
师升华感情:对,同学们,人人不仅需要掌声,也就是需要鼓励、帮助、关心、支持.人人都有长处和不足,对自己的缺点、甚至是缺陷,不应该自卑,应该鼓起勇气,面对生活,这样才能开辟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我们正常人,也不要去取笑有残疾的人,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鼓励的时候. 所以对别人的关爱要珍惜,也要把自己的关爱献给别人。让我们的掌声响起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独白:该环节设计是在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巧作对比,从小英情感变化中领悟“掌声”的重要作用,并让学生谈谈自己与他人的爱心行动。课尾辅以动情的歌曲,升华了文章的“重点”,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将暖暖的爱意渗透到学生生活当中去。
四、说板书
自卑 掌 忧郁
↓ 声 ↓
自信 活泼
说板书设计;板书用了简洁明了的八个字,涵盖了文章的内涵,2个箭头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小英的情感变化,中间一颗爱心升华了文章做人的道理。由于水平有限,虽然做了充分准备,还会存在许多不足,敬请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三年级语文说课稿15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团结的力量》的说课,下面我将从学情、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希望我的发言能得到各位评委的指正。
第一方面、首先,我简单的介绍下学情。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我角色意识逐渐增强,在集体做事或完成任务时往往为了表现自己而忽视他人的作用,合作意识不够。很多事例说明不团结会影响工作和学习。因此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方面、说教材下面我将对教材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1、教材分析
《团结的力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版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农夫的八个儿子从小就不团结,为了一点小事也吵得不可开交,后来农夫找来了一位长老来帮助他,长老通过折一根筷子和折八根筷子的方法,让儿子们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让学生从读中悟,并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词句的含意,体会团结就是力量
2、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自主积累词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读懂长老的办法
(4)读文感悟,拓展体会“团结力量大”
(5)感悟“团结就是力量”,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团结的力量”,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互助,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三方面、说教法与学法否(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与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读文感悟,实践体验等教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并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大儿子折一根筷子和折筷子的表情、动作,体会八根筷子团结起来力量就大了所以不容易折断。全文以读为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团结就是力量”。
第四方面、说教学过程(下面,我将通过七个教学环节来落实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第一环节:)
1、谈话导入,揭示新知
上课开始,我以同学们熟知的拔河比赛导题,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劲往一处使,互相配合、团结一致才有可能赢得比赛。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团结的力量》。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为明理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让学生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为此,我采用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读通全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流利,有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接着出示生字,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偏旁部首及组词,帮助学生识记生字、理解字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给学生熟读课文扫除拦路虎)
第三环节:师范读课文,生感知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因为没有录音所以我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听后小组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接着请学生按照下面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两部分:
A:儿子不团结,农夫日夜担忧
B:长老想办法教育儿子们要团结。
最后学生反馈:课文分成两部分,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3—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整体把握,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引导感悟
这一环节我采用先读、后悟、再读的方式,由点到面,抓关键词的手段,感知文段大意。
在学习第1、2自然段中,因为这部分不是本文的重点,所以先让学生自由读,同时画出描写农夫心理的语句。然后指名反馈。出示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儿子的不团结、父亲的忧愁。
在学习3—9自然段中,因为这是本文的重点所以我会重点分析。先让学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后说一说:长老用什么办法教育了这些儿子?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办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这个办法,我先让学生齐读4—7自然段,再自由读,分小组读,通过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感知长老的办法。接着我让学生从4—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儿子折筷子的句子,朗读,比较,体会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八根筷子折不断,为了验证这个道理我拿出课前准备的十根筷子,先请一位同学上台折一根筷子,筷子很快就断了。接着我再请一位同学上台折筷子,筷子同样被折断。我把剩下的八根筷子捆成一捆,再请几位同学挨个上台折筷子,最终筷子还是完好无损的。此时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悟出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八根筷子折不断。在第八自然段的学习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探索,读一读农夫的话,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如果你们八个人团结起来,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句话的含义——团结力量大。
在第9自然段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轻声地互相道歉,亲亲热热地搀扶老父亲”这句话,感悟儿子们痛改前非。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我让他们发挥想象:儿子们互相道歉时会怎么说?
第五环节:拓展体会
(1)让学生谈收获
(2)说一说我们班上哪些事是通过团结合作最后取得了胜利的?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
我用P4播放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结束课堂,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下面3个作业:)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和格言,并和同学交流
第五方面:说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过程的浓缩,是教材知识重点的呈现,我根据教学过程设计了层次明确、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板书。)
这篇课文的板书主要是突出体现:八个儿子的一个变化过程,由开始的只顾自己互不相让到最后互相道歉亲亲热热。